導語:傣族有“竹樓”,土家族有“吊腳樓”。土家族的吊腳樓是土家族古老的建筑形式,它是民族建筑工藝的奇葩,是優(yōu)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遺產。本期的
土家風俗,小編就帶大家去領略一下土家族人民在建筑上的智慧和審美。

1、土家族“吊腳樓”
(1)土家族文化遺產
土家族吊腳樓是武陵山區(qū)土家族的古老建筑形式,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分布十分廣泛,特別是在七曜山區(qū)、方斗山區(qū)和河谷老街最為典型,當?shù)赜址Q之為“干欄”、“千柱落地式”或“轉角樓”。它是民族建筑工藝的奇葩,是優(yōu)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遺產。
(2)土家人民智慧的結晶
土家族吊腳樓的營造與土家民族理念相適應,在古代巢居和穴居的基礎上發(fā)展而來,它可以避免蟲蛇猛獸,講求房屋朝向和坐側。吊腳樓與當?shù)厣瞽h(huán)境和諧統(tǒng)一,依山面谷,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,視野開闊,空氣清新,被譽為“地仙”之居,是土家人民智慧的結晶。
(3)具有藝術、歷史、科學和民俗價值
土家族吊腳樓營造工藝科學、構思巧妙、布局合理。營造時充分利用當?shù)厥?、木材?飛檐翹角,穿枓勾心,牢固防震。土家族木匠用他們的智慧,利用手中的斧子、鋸子、墨斗和鑿子等工具,精心打造,將分散的木柱、木方和木板組合為牢固的吊腳樓。
當中為祭祀和社交的堂屋,兩旁為廂房或地正屋,兩邊是廚房和火塘,樓上是住房,吊腳柱下邊是圈舍和柴房。不管從哪個角度看,吊腳樓都透射出一種古樸柔美的氣息,讓人驚嘆這些民間建筑大師的超凡手筆。千百年的土家族吊腳樓折射出重要的藝術、歷史、科學和民俗價值。
2、土家族吊腳樓建筑風格和特點
(1)東西朝向選址考究
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,吊腳樓通常半立陸地,半靠山水。大多依山就勢而建,呈虎坐形,以“左青龍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” 為最佳屋場。講究建筑朝向,或坐西向東,或坐東向西。
(2)半干欄結構特色鮮明
吊角樓屬于干欄式建筑,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。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,所以稱吊角樓為半干欄式建筑。中間為堂屋,左右兩邊稱為饒間,作居住、做飯之用。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,前面作火炕,后面作臥室。在有吊腳的部分,樓上通常有繞樓的曲廊,曲廊還配有欄桿。
(3)木墻青瓦選材單純
土家族吊腳樓多為木結構,小青瓦,花格窗,司檐懸空,木欄扶手。以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,也有用石板蓋頂?shù)?,現(xiàn)在,吊腳樓屋面多用泥瓦鋪蓋。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,講究的人家還在木墻壁上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,又干凈又亮堂。
(4)工藝美化整體協(xié)調
為了防止盜賊,吊腳樓房屋四周用石頭、泥土砌成圍墻。正房前面是院壩,院壩外面左側接圍墻有個八字朝門。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、果樹和風景樹。但是,因忌諱與“喪”、“逃”諧音,不吉利,所以前不栽桑,后不種桃。土家吊腳樓窗花有浮雕、鏤空等多種雕刻工藝,雕刻手法細膩,內涵豐富多彩。有的象征地位、有的祈求吉祥、有的表現(xiàn)農耕、有的反映生活、有的教育子孫、有的記錄風情,飛禽走獸、花鳥蟲魚、歌舞競技、神話傳說,栩栩如生,美輪美奐,蓄意深刻。
(5)分區(qū)明顯適用性強
現(xiàn)存的土家吊腳樓多為三層。底層并不住人,通常用來飼養(yǎng)家禽、放置農具和重物。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,內設臥室,外人一般不得入內。臥室的外面是堂屋,那里設有火塘,通常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就餐。第三層透風干燥,十分寬敞,除作居室外,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。吊腳樓有很多好處,高懸地面,既通風干燥,又能防毒蛇、野獸;分區(qū)明確,人畜分居,干凈衛(wèi)生;在樓板下還能存放雜物,使用方便。
3、關于“吊腳樓”的傳說
(1)傳說一:
相傳很早的時候,湘西一帶的土家人搭起一些茅草屋居住,砍草犁地,在燒荒之后的土地上種莊稼。這一帶古木參天,荒山老林里有很多虎豹豺狼,蛇和蜈蚣到處爬。由于人們懼怕野獸,就燒起大火,還在火堆里埋竹節(jié)燃燒,野牲口看到明晃晃的大火,嚇得不敢靠近,然而蛇蟲螞蟻卻不是很在乎這些,常往屋里鉆。有個老年人想出一個主意,他喊一些后生砍樹條子,像扎木排一樣,在草棚子旁邊的樹上綁起架子,鋪上野竹子和細樹條,再墊一層樹葉和茅草,頂上支起茅草頂篷躲雨水。人睡在樹半腰上,蛇蟲螞蟻就不大容易爬上去。但是,放在地上的食物被蟲子爬過后,人吃了又嘔又瀉。這個老年人又想了個辦法,叫后生把一塊塊大巖板拉上樹,放平,再墊上一層黃泥,然后在上面支鍋弄飯,這樣糧食就不會讓蟲子爬了。
老年人的辦法很快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,人們都照這個辦法去做,在大樹半腰間搭起大大小小的茅草棚,住在上面,腳是吊在半空的,民間就叫它為“吊腳樓”。
(2)傳說二:
相傳很早以前,有一戶土家農民,夫婦倆拉扯著兩個孩子。每天丈夫勞動歸來,總是把蓑衣、斗笠放在階沿上。不料一天早晨,蓑衣和斗笠卻被拉到了墻雜旯里,原來是狗在上面睡覺過夜。為了避免再出這種事,他們就找來了一根大竹篙,用葛藤綁在階沿外邊的柱頭上,用來掛蓑衣和斗笠。 一次,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織麻補衣,兩個孩子老纏她,使她做不成活路,她只好找了幾節(jié)木杠,幾塊木板,就著掛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個平臺。她坐在上邊,繼續(xù)織麻補衣,再也不怕孩子吵鬧了。 人們見這樣很好,便進一步把平臺發(fā)展成住房,就成了吊腳樓。